三十而立,那我可能一隻腳直立、一隻腳是彎的。
就工作上而言,去年的建築教育+建築之旅的專案《EuroLAB》可以說是把過去所做的都連起來了,可是現在因為疫情停止了,剛好可以回顧反省學到的事情。這主題會拆成不同篇,分開回顧那些不同的階段,看看那些過往職涯上那些雜亂無章的點,到底到最後可以怎麼互相效力。
1 電子商務時期:點這 [22/365] 點有連成線嗎?ARE THE DOTS CONNECTED? (I) – 台商階段
2 外商時期:點這 [23/365] 點有連成線嗎?ARE THE DOTS CONNECTED? (II) – 法商階段
3 EuroLAB創業階段
其實Explorers EuroLAB不是我想出來的,是卡的點子,他說了一遍給我聽以後,我覺得真是太棒了,簡直就是為我設計的!
要做網站、網路行銷、記錄活動、寫中英社群內容、規劃歐洲旅遊行程、當學生在歐洲的小幫手和其他沒想到的雜事,然後可以住在馬德里、聽建築看設計、還有一學期三次的歐洲建築之旅,聽到的當下,絲毫沒有猶豫就說「I’m in.」
真心推薦,如果你覺得不知道要幹嘛、正愁得發慌,去創業吧!絕對讓你沒時間想「喔~我今天不知道要幹嘛~」(笑)
然後我和卡兩人就開始白天上班、晚上創業的日子,我們用水性白板筆在家中的玻璃上寫滿字,從理念開始一路寫到招生計畫,班宣、網站、班宣、網站,還記得真的招到目標人數那天激動的感覺,當然也記得為了安排團體旅行沒日沒夜的崩潰感,但熬過了真的就是痛苦會過去,美會留下。
享受的&困難的點:
原來大家說做自己想做的事、喜歡做的事,就不會覺得累,是真的,在這段期間,不會特別覺得需要休假或下班,以前上班那種靈肉分離的感覺消失了,真的會熱忱滿滿,但當然也有困難的,像是早上睜開眼就一邊吃早餐一邊處理事情,到睡覺前兩個人還一起複習明天去開會的要點到睡著,身體累,但心裡不累,最難的應該是每件事都很重要,可以排先後、但無法做取捨,但在初期只有我們兩個人,只能拼命做,很幸運的是我們的能力非常互補、溝通很快,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感覺真的很好。
做這個,有意義嗎?
「我希望未來自己可以為孩子的教育有所貢獻,因為他們年輕尚未被定型,往後的發展充滿無限可能。」2014年在研究所的解題班,我還記得我這樣跟管仲老師說。結果老師反問我是不是就不管老人了?傻眼……
他們又聰明、又努力、態度又好!這群大學生,讓我狠狠地反省自己。
EuroLAB對我、對學生、對我們合作的教授們和建築師們,我覺得都是充滿影響力的。尤其是對台灣的長期建築教育來說。
另外也學生給我的意義感,我喜歡這些學生,喜歡看他們成長的成就感,覺得自己可以參與真是與有榮焉,過完一學期後完全可以想像大家說當父母會跟小孩一起成長,因為我也跟著學生一起成長。看到很認真且態度又很可愛的學生,我常常都覺得如果自己有建築事務所,能hire他們會是我的福氣,然後就想到自己,咦,是不是常常不小心露出arrogant的子,不討喜的嘴臉會不會其實已經把自己的貴人偷偷嚇走許多位了?天生臭臉也不是可以偷懶的好藉口。
另一件改變我很多的事是,我看到他們在不清楚預期成效之前,投入非常多的努力,還有不斷嘗試新的創作方式,每週看他們都有所成長,但有些學生的不確定感和信心崩潰我也都看在眼裡,但隨著時間一週一週的過去,他們都成長很多、學會很多,這讓我反省自己,有多久都沒有跨大步走進discomfort zones了?想要維持凡事有把握、有信心,感覺良好,可是代表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步。
在如何提升附加價值的層面上,時刻都在想有哪些社交資源可以運用,要怎麼讓頂尖的建築師答應我們的講課邀約,雖然不是我的孩子,但我對EuroLAB擁有很強的使命感,學生出國了,我們期許能給國際化的學習環境,但這樣未免太泛泛,我們除了隨時跟授課老師討論、建議,更想要找到景仰的建築師來當客座,在寄出不少「陌生開發信」信後,真的有邀到好幾位以前只能在媒體上看到的頂尖建築師,沒想到現在竟然有機會合作,真的高興到飛起來了!
筆記:有試有機會,反正最壞的結果就是跟現在一樣。
各種大師的門,大膽地敲下去吧!
覺得老師和學生都很投入的話,一學期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。這麼說有點矯情,但是知道自己在做的可以幫助到別人的感覺真的很棒。
哪裡可以做得更好?
我覺得接下來要配合擴張的目標的話,必須找到合適的幫手來幫忙,像是社群圖文、靜態動態攝影、影片編輯、聯繫旅行安排、會計對帳的細節,這樣才可以把心力放在更多的合作開發,還有安排和RCR、和其他歐洲學校的深度/或多元合作。
#有幫手的人生是彩色的
對「[24/365] 點有連成線嗎?ARE THE DOTS CONNECTED? (III) – 創業階段」的一則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