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白髮數量的增多,旅遊時的參考物也從Instagram#地點美照變成地方歷史和相關發展故事的書籍。
上週日從小琉球回來,覺得戀戀不捨,腦裡回放著那邊的自然環境,竟然有點想搬過去,以前聽一些大我十多歲的人說,他們每到一個地方旅遊,就會買一本該地的「孤獨星球(lonely planet)」,好幾年後,家裡整牆的藍底白字,一本一本像是地圖標籤一樣,展示著你走過的地方。那時候聽到覺得:哇~我以後也要跟他們一樣環遊世界!
書局裡的孤獨星球通常無法翻閱,好在有的咖啡店裡會有幾本,年輕的時候誰在乎資訊的品質?我只想去走走看看,想當然爾,翻看後我只覺得資訊過載,而且那一頁一頁黑白印刷,多翻幾頁越覺得視覺單調乏味,現在竟然想了解歷史和城市發展的過程,想知道表象的背後還有什麼可以挖。去圖書館借了兩本有關小琉球歷史的書,得到一些有趣的資訊。
阿公捕魚、爸媽當老師、兒孫做民宿和生態導覽
往前推兩個世代,小琉球的居民多以漁業為生,天下父母心,漁民通常希望下一代不要當討海人,靠天吃飯不穩定,所以對子女的教育特別要求,結果很多小孩考到公費的師專,後來當了公職教員,還有的當到了校長,東港的七所小學中,一度有六所的校長都是琉球人,所以上一輩的說小琉球「船長多、廟多、校長多」。
現在不一樣了,現在到處機車、民宿、麻花捲,我推測潛水店也不少,這次去和去年去的時候比起來,新冠病毒的疫情讓大家在國內報復性旅遊,個人不負責任目測潛水店成長了50%以上,巷弄中多了很多用鐵皮搭建的空間,放滿了獨木舟和潛水用具。
電動車、污水系統、環境保護政策,配套措施讓島上的經濟活動可以永續發展
書上寫的令人感動,我希望他們說的都是真的,書上提到地方單位和小琉球居民長期溝通,在觀光局的補助,推廣電動車,在六年前全島只有四個電池交換站,現在小琉球有超過十個機車充電站/電池交換站,而且google map上都有標註,環島一圈只要20分鐘以內,算是便利&夠用。
因為遊客暴增,而且去潮間帶看生態一直都是一個暢銷行程,但是太多遊客打擾到棲地動物,結果當地人發現潮間帶的動物竟然數量筆直下降到原本的10%以下,只剩下命很硬的海膽、海參,敏感的動物都搬走了,於是2012年在杉福潮間帶就開始試辦潮間帶人數管控,試了一年之後成效驚人,可愛的動物們又回來了!所以小琉球其他幾個潮間帶也都會繼續比照辦理。
其他的環境保護措施包含了禁止漁民用刺網(政府收購刺網)、3海哩內不可捕魚、清除綠蠵龜上岸產卵地點的漂流物/廢棄物/障礙物等。噢,對了,我在美人沙灘看到的牌子,大大地寫著「請使用海洋友善的防曬,或不使用防曬」。看了真讓人欣慰。
#記得預約潮間帶行程,值回票價!
經濟 v.s. 環境
原本我心裡在想,莫非小琉球的人特別有犧牲小我的情操,怎麼會願意做出眼前的經濟犧牲以換取未來未知的環境利益,書中寫道,因為在小琉球島小、親戚多,很多打漁的長輩都有親戚或晚輩在做觀光,想權相害取其輕,而且對漁業的環境保護相關措施實施了約一年以後,因為養護環境,平均來說反而給漁民帶來更多的獲利,沒想到這麼快就看到成效,讓大家都很驚喜,也慢慢瞭解到環境永續經營的重要性。
減少垃圾的生活
說來有點慚愧,每次在國外讚歎別人的環保意識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有多好、多棒,但自己回到台灣以後,外食文化不知道讓我一天製造了多少垃圾,「便利」讓我有點不想面對要自己準備食物容器、餐具、杯子、環保袋等的麻煩小事,怎麼羨慕完別人國家,轉身卻沒有善待台灣呢?
然後這時我看到研究所好友分享了使用「布衛生棉(可重複使用)」的文章 點這看,而且我知道因為不常外食的生活習慣,他應該製造的垃圾量非常的少!就算買外食她也有專門可重複使用的袋子和盒子,包含了裝湯麵可以用的防漏袋子。
前幾天google應該是偷聽到我的對話,YT推播了這部影片給我,想想每天出門製造的垃圾:
-早餐:一個紙盒或塑膠袋+一個塑膠或紙的外袋、飲料的紙杯或塑膠杯+封口的塑膠+飲料的袋子、可能還有免洗餐具
-中餐:一個餐盒+免洗餐具
-晚餐:買外食回家的話,會有塑膠盒或紙盒加上外面的塑膠袋,至少三件以上的垃圾,有多買幾道菜就會生出更多垃圾
這樣可以嗎?如果我們持續這樣,小琉球的海龜可能也撐不到我們的下一代了。
#減少垃圾是第一步
#邁向零垃圾生活
–
小琉球、澎湖,自由靈魂的離島
對「[10/365] 關於小琉球的小故事 & 無垃圾生活」的一則回應